国家能源氢能及氨氢融合新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

《Nature》发表实验室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评论性文章

  近日,针对当前钙钛矿光伏电池稳定性的难题,武汉理工大学、佛山仙湖实验室共同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2021, 594, 27-28)上发表评论性文章“Charge-carrying films for solar cells made quickly and cleanly”,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1378-0

  实验室双聘研究员鲁建峰和黄福志就近期发表在该期刊上的论文“CO2 doping of organic interlayers for perovskite solar cells”进行了评论,指出二氧化碳鼓泡提供了一种快速掺杂有机空穴传输层的策略,具有广泛的经济效益,有望实现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大规模化生产。同时,通过二氧化碳鼓泡形成稳定的碳酸锂沉淀,该方法提供了一种二氧化碳捕获和封存研究新颖且有效的途径。

  文章指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目前已经表现出巨大的前景,并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实现工业应用。然而,在这之前,必须要先开发大规模制造方法来生产具有长期稳定性的电池设备。这意味着在制造过程中必须严格去除从空穴传输层中任何降低性能的化合物。新的掺杂工艺可以快速生产清洁的有机半导体薄膜用作空穴传输层,从而加快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商业化步伐。